木啊书屋 - 经典小说 - 科技强国,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在线阅读 - 科技强国,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60节

科技强国,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60节

    【于是,在全国范围内,首都又成了更大的样板。】

    几张陈旧的手稿出现在天幕上。

    手稿里这样写着: 1949年,首都市小麦不到百万亩,亩产只有62斤;1962年,首都市小麦亩产124斤;1965年,首都市小麦亩产226斤,百万亩水浇地实现小麦亩产300斤目标……1

    从亩产62斤到124斤,用了13年,而从124斤到226斤,仅仅用了3年!

    亩产300斤也成为了报纸的头条,飞向了祖国各地。

    “我们也要去向首都取经,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。”不少地方政府和农人们都心动了,纷纷启程前往首都。

    “这个法子好!”刘彻拍手叫好,兴奋的记下来。

    他打算等那赵过来了长安,就给他在长安周边分个几百亩地当成试验田。

    若是长安的经验成功了之后,再推向天下。

    而在匆忙赶路的赵过,心里也在想这件事情,到时候可以先找陛下要块地来试验一下自己的代田法,然后他经过仙画启迪后,最近这段时间又有了很多的新的想法,也都可以试一试。

    哎,若是陛下能够像后世那样全力支持农学就好了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这一刻,他和他的新直属上司想到了一起。

    而他的新直属上司兴奋过后,发现自己又陷入到了新的困境。

    造火药、造纸、造雕版、造农具、造水车和磨坊、造试验田……这些事情接踵而至,而且刘彻可以预料,仙画若是再放个几期,要做的事情肯定更多。

    他的人手快要不够用了!

    【当然,小麦的增产,也离不开优秀的种子。】

    【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杂交小麦小偃6号。】

    一颗小麦的种子被珍之重之的包裹在水晶亚力克中,看上去神圣无比。

    【小僵6号是李振声院士的研究成果。有个说法是南袁北李,如果是杂交水稻的代表人物是袁老,那杂交小麦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老。】

    李世民听到这里精神一振,此人也姓李,和朕同宗啊!

    咱们老李家果然是人才辈出。

    让朕来看看,你又要来介绍哪一位让朕得不到的人才,哼!

    【李老的人生也蛮传奇的。当时他高中辍学,不知道要干点什么才好,结果在街上的时候就看到山东农学院的招生简章,说可以免费提供食宿。他一想这可以啊,那就去考考呗。没想到,还真被他给考上了!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首都去研究牧草,并不是一开始就研究小麦的。几年后,他又被调到了陕西的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,正巧刚调过去就遇到了当地的小麦生起了大规模流行性疾病。这个病对小麦的生产有着毁灭性的影响,大流行时期甚至可以导致小麦绝收。】

    “怎么了?这段时间见你们这么匆忙?”青年李振声问行色匆匆的同事。

    “哎,别提了,有老乡的小麦起锈病了,我们这段时间都在田里面查看情况呢。”

    “我也和你们去看看,我农学院时候可是研究小麦的。”

    行。

    到了田间,大片的麦子正是刚出完苗的时候,原本它们应该茁壮成长,但是现在那青翠的叶片上却出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色斑块,就像是生了锈一样。

    “是条锈病。”青年李振声一眼就认出来了。

    “可不是吗?而且现在情况已经严重了,恐怕用药也很难控制得住了。今年的收成,难咯!”他的同事愁眉苦脸,抱着头蹲在田埂上, 你说,这天底下要是有一种完全不怕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就好了。哎!”

    这句话说到了

    青年李振声的心里。

    回到自己的实验室里,他看着显微镜下面自己正在研究的牧草基因,心里忽然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。

    董仲舒对这些农学的东西不太感兴趣,但是他依然看得很认真,并且试图从这里面找出些后世教育的蛛丝马迹。

    这是他感兴趣的地方。

    他已经隐隐的看出来了,后世的教育更注重“实用技术”,而且往往一门技术被研究得很深入。

    董仲舒对此一开始是抗拒的。

    但是当他看到这些读过书的,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在后续发挥出了这么大的效果,他们研究出来的种子增产动辄都是以亿为单位之后,他动摇了。

    谁能说这些人不是大贤呢?

    此时,他看到青年李振声在街上收到一个传单,上面写着欢迎报考农学院,食宿全包,既能上大学,又能有饭吃”之后,更是深受震撼。

    后世对于推广教化还真是不遗余力!

    他曾经见过有学子天资聪颖但因为家贫最终放弃学业,若是大汉的太学和各路言学也可以提供食宿,那必定也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。

    君子耻于谈钱。

    但此刻的董仲舒,却无比清楚的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【李老是经历过42年山东大旱的人,明白绝收对农民意味着什么。他又是研究牧草的嘛,于是心里就生出了一个念头,可不可以将一些牧草的里的抗病基因引入到小麦里,培育出一种新的不怕病害的杂交小麦? 】

    【这个想法是极其大胆的。水稻的杂交只是引入了不同品种,但大家还都是水稻,但小麦和牧草虽然带有那么一点点的亲戚关系,但实际上算是不同的物种了。小麦和牧草杂交得到的新品种,约等于马和驴□□后生出了骡子。】

    【还真让李老成功了!】

    【当然,过程肯定没有up主现在说的那么轻松,在研究了整整20年之后,李老拿出了小偃6号,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能力强,据说做出来的面食也很劲道。80年代的时候,小便6号按照每年一千万亩的面积进行推广,到了80年代末,它就已经累计为我国增产60亿斤!甚至一度超过了水稻的产量。】

    一群农民蹲在田埂上,吧吧的抽着烟斗,对前来讲解推广小偃系列种子的李振声和

    农科所研究人员投去了怀疑的眼神。

    “你说你这种子,是麦子和野草杂交,能行吗?”

    “就是,这听上去就不靠谱。”

    李振声丝毫不气馁:你们想啊,这麦子种了这么多年,精心打理,却还是经常这病那病的,反倒是田里的野草不打理还能长得那么茂密。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他们基因里的抗病性强啊。我们这小偃6号就是这个道理。”

    在经过农业研究人员的百般推广下,小便6号终于被一批胆子大愿意尝试的农民们种到了土里。

    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,他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。

    “708斤!”

    亩产的数字出来后,农民们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,嘴巴都合不拢了,伸出了大拇指:“要吃面,种小偃!”

    “啧啧,”有农人瞠目结舌,“这读书人的脑袋瓜就是灵活。他是怎么想到要把牧草和麦子弄到一起的?”

    这完全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的两种东西啊!

    之前对汉武帝解释过牧草的不同的卫青,也在心里啧啧称奇,原来牧草还能这样用!

    神奇。

    “看来,还真是要有专门研究草的人啊。”刘彻笑道,“不过,这马和驴能生出骡子?”

    卫青:“……这……微臣就不得而知了。”

    不过他想了想自己养过的那些马和见过的那些驴,长得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点的相同,或许,还真的能行?

    先记下。刘彻秉承着仙画说的就是好的理念,先让笔吏记下,打算到时候找马丞来问一问。

    【李老后来还研究出了更多的优良小麦品种,同时还在黄准海地区治理中低产的耕地。】

    【大家还记得之前说过的漂亮国人布朗发表的那篇文章吗?《谁来养活中国》。布朗的这篇文章真的是刺痛了我们这些农学家先辈们的心。不仅是研究水稻的黄老袁老他们记着,研究小麦的李老也记着呢。2005年,在海南博鳌的亚洲论坛上,李老作为代表发言,将他收集了15年的数据都甩了出来。】

    精神矍铄的老者站在会场的讲台上,对与会的每一个人铿锵有力的说道:

    “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,中国人能养活自己。现在如

    此,将来我们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、经济的发展,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!”2

    【李老现在90多岁了,身体还很健朗,据说还经常出现在育种中心的田间地头。】

    “乖乖,这些人果然是神仙降世吧,一个个都活到了90多。”有人感叹。

    “说不定是神仙见他们功劳大,所以照拂他们呢。”

    也不怪古人大惊小怪,在古代的时候,活到90岁的老人实属稀罕。普通人能活到四十岁往上就已经是很不错了。

    所以才有这么多的皇帝想要寻仙问药,祈望长生。

    赢政就在心里琢磨,这位李老和之前的袁口口同点就是下地干活,很勤劳。难道要下地干活才能活得那么久?但他见过下地的农人,他们的寿命远没有士卿来得久远。

    难道,真是的因为大功德?

    赢政在迷茫中,不知不觉的走上了另外一条求长生的路。

    【除了这位李老之外,还有另外一个李老,那就是研究玉米的李竞雄院士。】

    【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主粮,小麦、水稻、玉米。只有水稻是我们国家原产的,小麦是由西亚传入的,玉米的传入时间最晚,是在明朝嘉靖年间。】

    和小麦以及水稻不同,成片的玉米田给人的感觉很有气势,因为它们比人还高,密密麻麻的种在-起的时候,硕果累累的感觉扑面而来。

    一根根成熟后的金色玉米被收割下来,然后成串的被挂在屋檐下和房梁上。

    高高的玉米杆则被拖去了柴火房,充当生火的柴禾和牲畜的口粮。

    “此为何物?”走过很多地方来收集不同农作物的贾思勰面带疑惑。

    长成这个样子的他从来没见过。

    但是看这长势就知道这肯定是好东西,沉甸甸的,颗粒也大,肯定容易饱腹。

    而明朝的某位大户家主忽然想起来:这和咱们花园里种着的珍珠粟是不是有点像啊?

    这珍珠粟是某位南方的海商送来的礼物,说是中原大地上没有的,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,但重在稀罕,所以他非常郑重的让园丁把它种在了花园里。

    没想到,居然是可以吃的粮食?

    【这个还是和之前说过的欧洲大航海时代有关系。哥伦布的船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,然后将美洲的玉米带回了欧洲。大概五十多年后,玉米就从欧洲来到了大明。但是那会儿还只是个稀罕物,还叫做“珍珠粟”和“番麦”,并没怎么传播开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面写“种者亦罕”。一直到了清朝中期,进入到华夏两百多年之后,玉米才有了爆发式的增长。】

    【那时候人口出现了爆发性增长,于是朝廷引导百姓向山区开垦,而水稻和麦子这样的农作物都不是很适合山区的地貌,对水源的要求也比较高。于是,有三种来自于美洲的农作物大放异彩——玉米、番薯和土豆!】

    三种不同的植物出现在天幕上。

    大部分的古人们一脸茫然,确定这三种农作物的确都是自己没见过的。

    【为什么是玉米呢?因为它有个很大的优势,就是好养活,适应能力非常强,不怎么挑地,而且也不怕干旱,基本上可以说见土就长,即使是在山地里,撤把种子也能长。要知道,咱们国家除了几大平原之外,山地和丘陵占了43%的面积,可想而知,玉米有多重要!】

    镜头掠过一片山地。

    这是华夏最贫瘠的地方,因为地形和土壤的原因,很少能有大片的田地用于栽种。

    而在一个才只有几分地大小的山坳里,高高的玉米杆依然直立着,带着勃勃的生机。那玉米棒子长得十分茁壮。

    即使是不会种地的人,也都知道,像这样山坳里狭小的地是没有办法种水稻和麦子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往往过得很贫穷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因为根本没有一块好地来给他们种粮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