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170
教自由并兼容并济,而且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城市,这就是国师想要看到的东西。”
这个目的还很有实现的可能,毕竟那边虽然是藏传佛教为主,可也是正宗的佛教教义。对于精研佛教经义的四皇子肯定接纳度极高。
傅子寒劝解了他一番后,四皇子无可奈何的接受了现实。
再有小半个月就要启程了,这些天的时间,全是用来特训那些侍卫跟工匠的。
他们并没有进入新庄,而是选择在新庄外三里的地方扎营,模拟行路上可能遭遇的一切生活上的不便,并进行有效的应对。
四皇子再不受宠那也是皇子,自然不会跟下面的人一起进行实战训练,他需要做的,是在这几天的时间里,接受数位大臣的填鸭式教学。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收服和管理一个城市。
当然跟他一起接受教育的还有选派的两位谋士,要等四皇子彻底掌握了木鹿城之后,他们才能选择继续留下辅佐还是荣归故里。
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回到故土的愿望,两位谋士必须得全心全意的为四皇子考虑,他们的家人也被接到了京城近郊,说是朝廷会照顾他们,实际又何尝不是变相的威胁。
二月初二的时候,四皇子带领队伍静悄悄的从新庄出发,伪装成商队,向西前进。
离开十里驿站的时候,后面追过来几匹骏马,当先的是大皇子,其后二到七几位皇子也都跟了过来。
大皇子什么话都没有说,只将自己从小到大最珍视的佩剑交给了四皇子。
“若是有困难,随时可以送信回来,便是兄弟们不能过来帮你,也能为你想些法子。”
年长的几位都送了贴身的东西给四皇子,以示自己念着兄弟之情。年幼的两位没有这些东西,但他们母族势大,所以直接送的黄白之物,说是让四哥路上千万别亏着自己了。
第一次感受到兄弟之情的四皇子红了眼睛。他心里其实也明白,这都是因为他离开了京城,也就是退出了皇位争夺,才会让诸位兄弟念这份情。可就算他留下,跟傅先生说的一样,他根本就没一点半点的希望去争夺圣人的那个位置,还不如退而求其次,哪怕日后真在西域呆不下去了,回来中原也能求得个逍遥王一类的封号。
并没有在驿站耽搁太久,四皇子的队伍很快就继续出发。
在他们身后远处的高岗上,圣人骑着马,领着几位亲近的大臣,远远的目送四子离去。傅子寒也在这个队伍里,不过是站在最末尾的位置上,隔得远了些,没有千里镜的帮助,他连四皇子的身影都看不清楚。
“傅爱卿,之前让你派去的人,可已经出发了?”
“出发了,如果没有意外,此时已该到边关。估摸明日就能收到消息。”
圣人点点头,再看了几眼之后,果断的调转马头往宫里跑去。
他跟四皇子之间实在没有太深的感情,送他去木鹿城就是他最大的仁慈了。如果让四皇子留下,结局只有两个,其一是彻底的遁入空门,其二就是死于兄弟之争。
但是不管怎么说,这也是一条极为凶险的路,圣人心里也没什么底,只能尽量给四皇子做个妥善的安排,让他自听天命了。
时间就这么一日一日的过去。
送走了四皇子之后,其他几位皇子每一旬会来找他一次,听他讲讲大宴朝外面的风土人情,还有就是傅子寒编撰的那两本书上他们不解之处需要寻求解答。
三月的时候,一书基本已经闻名天下,特别是蒙童们,差不多人手一本。
这个时候傅子寒的文名几乎可以说天下皆知,但是地位也不是太牢固。毕竟的实际运用才开始,起码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。
而与此同时,傅子寒已经开始着手编纂。这一本书需要考究的东西更多,傅子寒几乎什么都顾不上了,全身心的投入到查找史料和民间文学中,连自家的几个孩子都有些顾不上,更不用说文昀他们几个年长的。直接被傅子寒拒绝上门,让他们好好在太学和国子监读书,若是有不懂的,就去四门求教文老先生。
家里的内务有静姝帮着尹珂打理,外加三个小的已经能随地爬了,自有乳母嬷嬷和丫头们照顾,也不需尹珂费太多心神。
静姝虽不解父亲为何突然如此花费心神精力去弄这些,但她隐约能猜到父亲是另有打算,所以哪怕有些吃力,还是努力的为父亲撑起了这个家。
尹珂自己知道自己的弱点,也不会去给静姝和傅子寒添乱,每日只守着自己的小院子,看着三个孩子,其他夫人的邀约一概婉拒。
倒是静姝中间出去了几次,大部分时候是跟着柳夫人一起。毕竟已经开始走下聘的流程了,略有点出格也不会让柳家说闲话,更主要的是柳夫人凶名在外,那些夫人小姐们多是背后酸几句,没有一个人敢当着柳夫人的面指桑骂槐。国丈家的事儿到现在圣人都没有责问过柳家一句呢!
四月末,大儒齐聚江淮一带。天下书院大比就从这里开始。
书院大比并不全是让学生们上阵比试,还有夫子之间的辩论和讲解,甚至作诗画画等才艺也可以展示出来。
严格来说,官学是不会参与进来的,而评判也多是当世大儒和国子监的有名博士。当然,在不严格的时候,官学的夫子和学生也能用个人的名义参与进来,只是这样的难度会大很多,可一旦出名,那也就真正的出头了。
傅子寒就是选择的后一种方式,加之他事先就辞去了四门的教导职位,只挂了个工部的虚职在身上,所以他的参与,倒是让评判的大儒们纠结了好一阵,最后才同意他参加进来。
也因为傅子寒的先例,这一届的大比,官学里自认还不错的教谕博士等人也都以个人的名义参加了不少,也让其他书院的人暗恨在心。
毕竟民不与官斗,多少官学的人都会占一点便宜,这几乎是公认的潜规则了。
但就在大比开始前的三天,儒学大家钱家的家主提出要先审核官学的参与人员的资格,若是连个文集都没有的,还是别出来丢人现眼的好。
此言一出顿时官学的人群情激奋,毕竟能出文集的人不少,但多是些诗词歌赋,再就是游记,都是以没有出仕的人为主。而官学的教员一般都有官职在身,出书的人极少,这一条就拦下了大部分的人。
筛选之后,连傅子寒在内,官学有资格参与大比的,只剩下区区七人!
第127章大比第二步
这七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,平时对待学院的学子也十分的严格认真,来参加大比虽然说是为了名利,但也是想要将自己的理念更大范围的传播出去。
第一天的比试在学子中
这个目的还很有实现的可能,毕竟那边虽然是藏传佛教为主,可也是正宗的佛教教义。对于精研佛教经义的四皇子肯定接纳度极高。
傅子寒劝解了他一番后,四皇子无可奈何的接受了现实。
再有小半个月就要启程了,这些天的时间,全是用来特训那些侍卫跟工匠的。
他们并没有进入新庄,而是选择在新庄外三里的地方扎营,模拟行路上可能遭遇的一切生活上的不便,并进行有效的应对。
四皇子再不受宠那也是皇子,自然不会跟下面的人一起进行实战训练,他需要做的,是在这几天的时间里,接受数位大臣的填鸭式教学。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收服和管理一个城市。
当然跟他一起接受教育的还有选派的两位谋士,要等四皇子彻底掌握了木鹿城之后,他们才能选择继续留下辅佐还是荣归故里。
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回到故土的愿望,两位谋士必须得全心全意的为四皇子考虑,他们的家人也被接到了京城近郊,说是朝廷会照顾他们,实际又何尝不是变相的威胁。
二月初二的时候,四皇子带领队伍静悄悄的从新庄出发,伪装成商队,向西前进。
离开十里驿站的时候,后面追过来几匹骏马,当先的是大皇子,其后二到七几位皇子也都跟了过来。
大皇子什么话都没有说,只将自己从小到大最珍视的佩剑交给了四皇子。
“若是有困难,随时可以送信回来,便是兄弟们不能过来帮你,也能为你想些法子。”
年长的几位都送了贴身的东西给四皇子,以示自己念着兄弟之情。年幼的两位没有这些东西,但他们母族势大,所以直接送的黄白之物,说是让四哥路上千万别亏着自己了。
第一次感受到兄弟之情的四皇子红了眼睛。他心里其实也明白,这都是因为他离开了京城,也就是退出了皇位争夺,才会让诸位兄弟念这份情。可就算他留下,跟傅先生说的一样,他根本就没一点半点的希望去争夺圣人的那个位置,还不如退而求其次,哪怕日后真在西域呆不下去了,回来中原也能求得个逍遥王一类的封号。
并没有在驿站耽搁太久,四皇子的队伍很快就继续出发。
在他们身后远处的高岗上,圣人骑着马,领着几位亲近的大臣,远远的目送四子离去。傅子寒也在这个队伍里,不过是站在最末尾的位置上,隔得远了些,没有千里镜的帮助,他连四皇子的身影都看不清楚。
“傅爱卿,之前让你派去的人,可已经出发了?”
“出发了,如果没有意外,此时已该到边关。估摸明日就能收到消息。”
圣人点点头,再看了几眼之后,果断的调转马头往宫里跑去。
他跟四皇子之间实在没有太深的感情,送他去木鹿城就是他最大的仁慈了。如果让四皇子留下,结局只有两个,其一是彻底的遁入空门,其二就是死于兄弟之争。
但是不管怎么说,这也是一条极为凶险的路,圣人心里也没什么底,只能尽量给四皇子做个妥善的安排,让他自听天命了。
时间就这么一日一日的过去。
送走了四皇子之后,其他几位皇子每一旬会来找他一次,听他讲讲大宴朝外面的风土人情,还有就是傅子寒编撰的那两本书上他们不解之处需要寻求解答。
三月的时候,一书基本已经闻名天下,特别是蒙童们,差不多人手一本。
这个时候傅子寒的文名几乎可以说天下皆知,但是地位也不是太牢固。毕竟的实际运用才开始,起码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。
而与此同时,傅子寒已经开始着手编纂。这一本书需要考究的东西更多,傅子寒几乎什么都顾不上了,全身心的投入到查找史料和民间文学中,连自家的几个孩子都有些顾不上,更不用说文昀他们几个年长的。直接被傅子寒拒绝上门,让他们好好在太学和国子监读书,若是有不懂的,就去四门求教文老先生。
家里的内务有静姝帮着尹珂打理,外加三个小的已经能随地爬了,自有乳母嬷嬷和丫头们照顾,也不需尹珂费太多心神。
静姝虽不解父亲为何突然如此花费心神精力去弄这些,但她隐约能猜到父亲是另有打算,所以哪怕有些吃力,还是努力的为父亲撑起了这个家。
尹珂自己知道自己的弱点,也不会去给静姝和傅子寒添乱,每日只守着自己的小院子,看着三个孩子,其他夫人的邀约一概婉拒。
倒是静姝中间出去了几次,大部分时候是跟着柳夫人一起。毕竟已经开始走下聘的流程了,略有点出格也不会让柳家说闲话,更主要的是柳夫人凶名在外,那些夫人小姐们多是背后酸几句,没有一个人敢当着柳夫人的面指桑骂槐。国丈家的事儿到现在圣人都没有责问过柳家一句呢!
四月末,大儒齐聚江淮一带。天下书院大比就从这里开始。
书院大比并不全是让学生们上阵比试,还有夫子之间的辩论和讲解,甚至作诗画画等才艺也可以展示出来。
严格来说,官学是不会参与进来的,而评判也多是当世大儒和国子监的有名博士。当然,在不严格的时候,官学的夫子和学生也能用个人的名义参与进来,只是这样的难度会大很多,可一旦出名,那也就真正的出头了。
傅子寒就是选择的后一种方式,加之他事先就辞去了四门的教导职位,只挂了个工部的虚职在身上,所以他的参与,倒是让评判的大儒们纠结了好一阵,最后才同意他参加进来。
也因为傅子寒的先例,这一届的大比,官学里自认还不错的教谕博士等人也都以个人的名义参加了不少,也让其他书院的人暗恨在心。
毕竟民不与官斗,多少官学的人都会占一点便宜,这几乎是公认的潜规则了。
但就在大比开始前的三天,儒学大家钱家的家主提出要先审核官学的参与人员的资格,若是连个文集都没有的,还是别出来丢人现眼的好。
此言一出顿时官学的人群情激奋,毕竟能出文集的人不少,但多是些诗词歌赋,再就是游记,都是以没有出仕的人为主。而官学的教员一般都有官职在身,出书的人极少,这一条就拦下了大部分的人。
筛选之后,连傅子寒在内,官学有资格参与大比的,只剩下区区七人!
第127章大比第二步
这七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,平时对待学院的学子也十分的严格认真,来参加大比虽然说是为了名利,但也是想要将自己的理念更大范围的传播出去。
第一天的比试在学子中